当我们还在为饭碗里的米面油操心时,有一片“隐形粮仓”正在山野林间悄悄生长。它不是稻田,也不是麦地,而是覆盖着我国广袤山林的——森林食品。
你或许不知道,2021年,全国森林食品产量已突破2亿吨,年均增速比主粮还高出3个百分点。从板栗、茶叶,到油茶、魔芋,再到林下奔跑的“跑山猪”、林间栖息的“鹿步鸡”,森林正在成为我们餐桌上越来越重要的补给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向森林要食物”,正在从一个理念,变成一场实实在在的产业变革。
过去十年,森林食品产业悄然蜕变。产值从1.46万亿增长到2.03万亿,不止是量的增长,结构也在悄悄优化。木本油料和森林药材异军突起,增速分别达到23.36%和16.72%,打破了以往水果干果“一家独大”的格局。企业也在快速成长,近三年新成立的森林食品加工企业近千家,一批如“好想你”“承德露露”等品牌开始走进大众视野。
但快速成长的背后,暗藏隐忧。
我们是否真的“会吃”森林?问题首先出在“科技含量”上。我国的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8%,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很多林产品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育种、栽培、加工的技术支撑远远不够。杀菌、提取、包装等关键设备还依赖进口,导致精深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换句话说,我们还在“粗放式”吃森林,远远没到“精细化”享用的阶段。
更关键的是,产业链条“头重脚轻”。种植采集占了大头,加工转化能力却明显不足。森林食品的加工产值与种采产值之比仅为0.36:1,远低于全国农产品2.4:1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大部分森林食物还以“原生态”的形式流通,没能通过加工变成更便捷、更高值的产品。冷链物流的短板,更让许多山珍野味“出不了山、走不远路”。
而最让人揪心的,是“绿色”二字还未真正落地。小农户分散经营仍是主体,绿色意识薄弱,滥用化肥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缺乏统一严格的标准和监管,让“森林食品”这个本该代表健康、天然的标签,蒙上了一层质量安全的阴影。
面对这些问题,出路在哪里?
答案的核心是:用创新激活这片绿色宝库。不仅要加大科技投入,突破育种、栽培、加工的技术瓶颈,更要用数字技术为森林装上“智慧大脑”。通过建设质量追溯体系,让每一颗板栗、每一朵菌菇都能“查清来历”,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同时,必须扶持一批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把“山货”变成“名品”,把资源变成效益。
此外,还要学会“协调”发展。不能只盯着水果干果,要大力发展木本油料、森林药材等高价值品类。更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让森林不仅是“食材库”,还是旅游地、体验园、康养区。比如发展林下种植、林间养殖、林中旅游的立体模式,让一片林子产生多重收益。
改革同样是关键一环。要打破林权流转的壁垒,让资源活起来;要创新金融支持,让资本愿意进山;还要扩大开放,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让中国的森林食品走向世界。
最重要的是,要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林农。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把农户、林场、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读者朋友们,你是否尝过真正的森林味道?你觉得未来的食物会更多来自田野,还是更多来自森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
运营:中国森林食品网
京ICP备05067984号-32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