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qrc
 
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动态 >

陕西柞水:种下木耳 长成小镇

媒体:澎湃新闻  作者:韩啸
专业号:林森 2023/6/20 7:48:26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特色产业念兹在兹,从“小木耳,大产业”,到“让黄花成为群众的致富花”,生长在乡野田间的“土特产”里,寄托着总书记对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群众致富的深沉期盼。开局起步之年,落实开展主题教育和大兴调查研究工作要求,本报策划推出“牢记总书记嘱托 做好‘土特产’文章”系列报道,调研回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指导过的乡村特色产业,生动展示广袤乡村大地上正发生着的“用好一方水土、富裕一方百姓”的鲜活故事!

穿过秦岭深处的终南山隧道,眼前尽是豁然开朗的平坦坝地。连绵的木耳大棚泛着金光延伸至山脚,密密麻麻的菌棒在车窗外飞逝,新颖别致的两层小楼承载起村民的幸福生活……

这是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现在的模样。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描绘“小木耳、大产业”的蓝图。3年过去,这个17平方公里、1718位户籍人口的小山村历经蜕变,成为柞水木耳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

“今年种了600万袋,又是全县前茅!”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扯着嗓门吐露山里人的豪爽:“总书记的话给了我们搞好这个产业的底气,圆了几代人的致富梦!”

如今,两山夹峙的金米村作为国家级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正在撬动木耳产业的新一轮变革。柞水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吴正锋说,木耳已成为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柱产业,2018年以来全县共计种下4.9亿袋;百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一场关于大食物观的实践正在柞水生根发芽……

现在十里八村的群众和金米村村民一样,心心念念的是总书记的嘱托,话里话外都是和木耳有关的事。

从“两借两还”开始

5月15日临近晌午,金米村里酷热难当,二组村民王极东却并没觉得难熬。

“白天不‘采耳’的话也没什么活,这几年每天都能睡会午觉。”王极东言语里透着轻松自信,他站在自家大棚前琢磨监测屏上的数据:温度32.6℃,湿度28.8%RH。王极东嘴里念叨:“现在浇水时间就靠这个了,上午刚过15℃、下午低于25℃时就得赶紧多浇几次。”

去年王极东的5万袋木耳共收入4万多元,3月到10月间,尤其是采春耳时会相对忙碌,但比以前在矿上打工还是轻松了不少。

对山里人而言,木耳是极有灵气的生物:冬季太冷或夏季太热都不好好长,非得在15℃至25℃之间、一场春雨后一股脑地窜出来。

在柞水县木耳办主任袁晓勇看来,种植技术的迭代升级就源自对木耳自然特性的认知与敬畏。“现在棚里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实时监控,耳农通过手机随时掌握。这不,最近大家白天都把棚子打开,多晒太阳多通风耳子才又黑又厚。”袁晓勇说。

在王极东印象里,传统的“椴木种植”和秦岭里的“野耳”相似,将柞树锯成1.2米左右的木段,打上孔,点入菌种后平铺地上,菌子就会吸取木头的营养生长,等过些天木耳窜出来,再把木段架起来或者靠山摆放。

“但最后能收多少耳子,全靠老天了。”王极东说。

所以,当2017年前后县里通过《柞水县脱贫产业发展规划》等顶层设计,决心推动传统木耳种植转型升级、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时,很多村民犯起了嘀咕。

金米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肖青松就是如此。2018年以前他在西安的建筑工地上打零工,当年10月,帮扶责任人屈红莉打来电话:“现在村里开始大规模种木耳,算来算去怎么也比在外打工强,你回来一起干吧。”屈红莉甚是激动,但肖青松却不为所动:“木耳谁家不会种,有几个赚钱的?再说买菌棒的钱哪里来?货往哪里卖?在外打工虽说辛苦但好歹工钱稳定,思来想去还是回绝了。”

李正森回忆,当时村里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基地、建大棚,还用扶贫资金搞起了菌包厂。看着一车车陕北拉来的苹果树枝,他本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让全村改用“袋料种植”的新方法,但村民就是不买账。

袁晓勇觉得耳农们的谨慎可以理解,问题就出在“联农机制”上。于是,“两借两还”的思路成了破题关键。村集体将菌袋和大棚借给村民,村民自行生产最后还回木耳,通过“借袋还耳”“借棚还耳”消除后顾之忧。

“大棚建好免费承包给你,村里还提供菌包,种出木耳扣除成本赚的都是你的。”李正森掰着指头和肖青松算账,“一座大棚一年收两季木耳,一季净赚2万元,怎么也比打工强。”

慢慢的,一些思想活络的村民动了心思,50多座大棚在村里拔地而起。村里与每个农户签订“借还协议”,由合作社免费向农户提供菌包并进行技术指导,农户自己打孔、挂袋、采耳、晾晒、交耳。根据“借袋还耳”合同,合作社以每斤30元的保底价统一收购,扣除相关成本后,每斤干木耳农户可挣7元左右。

于是肖青松顾虑尽消。2019年他“借”了两个大棚3万袋木耳,当年就挣了3万多元;去年,他承包5个大棚,种植菌棒5万个,年收入保持在5万-6万元。

大食物观里的奥秘

正是从“两借两还”开始,柞水的传统木耳种植开始被现代产业活水浇灌。金米村陆续建起170个大棚和120亩地栽基地,村里还引进5家龙头企业、建成木耳大数据中心,包括年产2000万袋的菌包生产厂和1000吨的分拣包装生产线。李正森难掩喜悦:“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元,木耳总产值达1500万元,70%的农户都在木耳产业链上。”

然而,“小木耳”释放的影响却远超李正森预期。

柞水县统计,过去三年全县像金米这样的木耳专业村由40个增长到65个,种植规模从每年8000万袋到“稳定过亿”;中博、野森林等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落户柞水,全县90%的社区、行政村发展木耳产业,“三带六区、专业村支撑、大户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柞水形成。

在下梁镇金盆村中博农业的木耳全产业链项目基地内,退伍兵出身的负责人魏东利对这条“全产业链”如数家珍:“菌包生产储存基地、产品研发加工基地、线上线下销售基地‘三大板块’都已就绪。从自动化的木耳生产线、150台菌包加工生产设备,到木耳多糖、益生菌的生产研发车间,再到木耳交易区、检验检疫区、仓储物流区……一应俱全。”目前中博交出的成绩单是年交易木耳4000吨,销售木耳精深加工产品8000吨,带动全县3200户耳农增收、300余村民就业。

完善的产业架构背后,柞水更大的“野心”正在显现。2022年4月,县里举办的“全国食用菌产业骨干科技特派员培训班”,让袁晓勇深受触动,“交流过程中大家更关心的是世界粮食危机、俄乌冲突,食用菌在粮食和食物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被前所未有地提及。”

参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是中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院士。如今,柞水的“李玉院士工作站”也已投入研发经费1300万元,选育适生优质黑木耳菌种5个,培育出玉木耳、金木耳等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实现柞水木耳良种覆盖率100%。

李玉说,最近几年他“最得意”的一个头衔,是202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评选的“粮食英雄”。“别人说一个搞食用菌的,怎么能得粮食的奖,组委会解释:粮食是指广义的食物,木耳等食用菌当然包括在内,这是对木耳作为‘大粮食’的认可,和中央多次提到的大食物观如出一辙。”

李玉觉得,构建大食物观就是要优化食物结构,向主粮要食物,更要向副食要食物;向耕地要粮食,又要向林、草、水等要食物。

柞水肽康生物科技发展公司负责人刘福对此深以为然。他觉得一直以来人们只把木耳当作蔬菜,甚至只是一种配菜。而公司主打的“木耳肽系列产品”,就是渴望在木耳主食化的改造中寻求突破。

啥是木耳肽?“以柞水有机黑木耳为原料,采用生物酶解技术将木耳中不易吸收的‘长链’转化成‘短链’,得到的‘小分子活性肽’就是木耳肽,它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人体抵抗力,关键是更容易吸收。”刘福说,“我们用小分子活性肽生产挂面、馒头、包子和口服液,让木耳有效营养成分的吸收率从3%-5%提升到90%以上。”

三八妇乐公司的“柞水木耳复合饮品”也是类似,目前公司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左右。该公司负责人刘海龙介绍:“我们的慕洱汤、木耳复合肽等产品都是通过生物预消化技术,将木耳先进行‘破壁预消化处理’,使多糖析出、蛋白分子变小,食用便捷的同时也增加了木耳的食用量。”

目前,柞水从生产、加工、销售、三产、生物科技等领域策划了40个总投资116亿元的木耳全产业链发展项目,重点推动木耳饮品、木耳休闲食品、木耳保健品等加工端系列产品发展,极大拓展了人们对木耳的认知边界。

打卡“木耳小镇”

穿越生产线上的忙碌,近距离感受完耳农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柞水的“木耳版图”随之清晰——这朵黑色精灵在柞水人的生产、生活中持续绽放,成为秦岭深处一个脱贫县的精神图腾。如今,木耳文化正赋予整个县域更多元的价值。

即使不是周末,柞水县下梁镇西川村也不乏前来研学、旅行的人们。闻名遐迩的AAA级景区“木耳小镇”“木耳博物馆”都坐落于此,让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西川村成为游人如织的打卡地。

初入西川,这里和附近村落有相同的场景:村口大棚的晾晒架旁,几名村民正将三轮车上刚采的木耳卸下来,熟练地倾倒在晾晒架上,用手轻轻铺平。村民朱建峰说:“对我们来说,种木耳是现在最重要的事了。”

溪流、炊烟、鸡鸣、卧犬、倚门的老人、玩耍的孩童,还有连片的菌菇实验棚和研发中心,这些景致有序地围绕在“小镇”中央由木头菌棒搭建而成的“高塔”旁,目光所及也尽是“菌包”密布的场景……小镇以木耳为主线,将秦岭深处的质朴和美好串联起来。

延溪流而上,更深处的木耳博物馆则严肃了几分。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馆内搭建历史文化、菌艺展示、生态模拟、木耳主题、电商运营区等5个展区,还有上百种鲜活标本和干燥标本。博物馆通过实物展示、模拟还原,还有声光电结合的影音体验,将柞水食用菌的发展脉络呈现出来。

戴着小眼镜的四年级学生刘宇博从小在西安长大,木耳是如何长出来的显然还是他的知识盲区。当他看到各种菌类从袋子里探出脑袋、未被采摘的状态,脸上满是惊讶。“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做了一个木耳菌袋,我要带回家看看多久才能长出木耳。”刘宇博说。

柞水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赵婷介绍,县里最初规划木耳小镇项目的时候,优先考虑到这里是最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域——西川流域,如今曾经的3个深度贫困村不仅已经“摘帽”,还形成以木耳为主,连翘、中华蜂为辅的产业布局,木耳小镇每年平均接待游客15万人次,直接带动就业500多人,每年向西川村民发放100多万元工资,平均每户年收入1万元以上。

去年,金米村的肖青松也和村里开饭店的魏永波合伙,贷款20万元租下闲置民居,开办了农家乐“木耳大厨房”,新鲜木耳做的三耳汤、干煸耳丝、木耳蛋饺都是镇店之宝。

“接下来村里要走‘农业+旅游+康养’模式,挖掘木耳在健康饮食中的潜能,形成体验、观光、休闲的农旅文创综合业态。”谈及未来,李正森眼里充满了光亮。

随着全县农工、农商、农旅融合的脚步不断加快,金米AAA级景区、老庵寺木耳观光产业园等木耳主题公园和田园综合体相继落成,“大产业”的内涵日渐丰富。目前全县年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以上,实现经济效益6.5亿元,木耳产业的新一轮梦想,正在实现。

作者:农民日报

阅读 209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